走進巷弄街邊的小店,日光裡咖啡氤氳,她一頭俐落的短髮、簡約都會的衣著,眼神如貓的聰敏,以相機捕捉美味的瞬間、以文字重現舌尖的感動。當年褪去律師袍、執起刀叉的她,Liz 高琹雯,在世界與台灣的餐桌上,展開一席優雅交疊美食與生活的——美食家的自學之路。
老饕爸爸啟蒙,法律女孩「吃」上美食之路
從 BIOS Monthly 專欄到部落格起家,「美食家的自學之路」的Liz,拋下人人稱羨的法律光環,不僅著有《我的日式食物櫃》,也深度書寫國際餐飲趨勢,更是分享台灣與各國餐廳品嚐體驗的知名作家。那天中午,初次見到 Liz,不僅沒有想像中的嚴謹疏離,聊起美食、喜歡的餐廳流露她對於吃的著迷,而多了台北冬陽的溫暖,像是朋友般自然親近。
「我們一家都有『愛吃』的基因。」Liz 笑著說,來自南京、定居香港的爺爺奶奶年輕時就愛宴客,隻身到台北打拚的爸爸也有一張老饕嘴,每逢週末就邀請朋友、親自下廚招待,無論是玫瑰油雞、佛跳牆的廣東大菜,或是曾到美國法國學會的烤羊腿、義大利麵,家裡的餐桌總是多國並列,她也繼承了家傳的愛吃基因、到處搜羅餐廳名單的貪吃鬼本能,甚至愛吃到捨棄法律本業,「我在二十六歲決定放棄當律師,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叛逆。」
從北一女到台大法律、再到哈佛的漂亮履歷,擁有台美雙律師證照、進入國際大型事務所,求學一路順遂的 Liz,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目標,卻直到考進哈佛、第一次離家到美國生活,才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走的路。儘管沒有立刻轉行的勇氣,Liz 回台灣後,趁著工作之餘和美食搭上線,她寫專欄、也寫部落格「美食家的自學之路」,無意間打開知名度,更因為專欄採訪受到她最嚮往的葉怡蘭老師鼓勵,即使爸爸極力反對,也無阻她對內心渴望的實踐,從律師事務所到世界各國的餐廳,「吃」出她的美食自學之路。
深度觀察國際餐飲,回看台灣的生活滋味
在網路部落格與社群興盛的現代,美食人人能寫,但要如何寫出有別於常見的食譜書籍、部落客食記,Liz 決定開闢台灣餐飲界少見的第三條路——飲食趨勢觀察。2012 年開始,她本於法律人的嚴謹與實事求是,大量爬梳資料、實際訪談各國名廚或業界人士,以精準的飲食語彙,敏銳游刃於國際餐飲趨勢;也時值台灣餐飲界迅速發展、世代交替的時期,更從 2014 年參與亞洲五十最佳餐廳的頒獎,出國也會實際探訪餐廳、和當地 Foodie 交流第一手資訊,期待能從細緻深入的角度,讓更多台灣人更認識餐飲發展和背後故事。
「現在的台灣更有自信,不斷挖掘、結合台灣本地的食材。」不只環顧世界,談到台灣生活的滋味,Liz 一吃就認出台灣的、「最有感覺的就是油蔥酥!」尤其灑在米粉湯提味總令她難忘。而她心目中最能代表台灣的一道菜,則是「黑白切」,料理方式簡單原味、又有多種配料的豐富變化,如同移民社會的背景與庶民性格,直接又多元,而且街頭常見許多麵攤、自助餐和餐館,「在台灣,吃東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。」
近幾年隨著許多廚師海外歸國、陸續回來開餐廳,各國名廚經常來訪,國際上也越來越多高端餐飲使用台灣茶,Liz 更看好即將來台灣的米其林指南,鼓勵台灣廚師往前走。種種看似自我的美食追尋,讓她廣受饕客讀者的喜愛,彷彿為台灣打開了通往亞洲與世界的餐飲大門,原本遙不可及的高端餐飲或知名餐廳,因為她,有了更貼近真實的視角,讓美味從文字裡、從餐桌上躍然舌尖,更能夠貼近每位廚師傾其所能與熱情的料理靈魂。
美食,構成生活與旅行的平方
對 Liz 來說,美食既是她的興趣、她的工作,也是她的生活。而她理想的生活,就是按自己的步調,把家佈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,做自己喜歡的食物,吃自己喜歡的餐廳,去想去的地方旅行,她笑說,「這樣應該不會太貪心吧!」環繞著專訪、寫作和居家打理,也喜歡挖掘任何和「吃」有關的事情,美食不僅融入日常,更經常成為她旅行遠方的重要理由。
「我最喜歡台南,在去過台南以前從沒吃過那種薄薄一片,很新鮮很嫩的牛肉湯!」以往生活在台北、喜歡出國勝過玩台灣的 Liz,吃過牛排熟成風味,第一次到台南就為牛肉湯驚豔不已,後來更年年再訪台南,也挖掘不少有趣的民宿和咖啡館。也曾為了一嚐原住民燒烤古法和法國菜的創意美味,遠赴屏東禮納里的 AKAME;更念念不忘台東的山海,她說,「台東的風景會讓人想住下來,甚至想像自己也有一棟台東的房子。」
嚮往著巷弄裡的一碗米粉湯,灑上些許油蔥酥,再徐徐拌開,油蔥的淡香混融著熱湯的甘甜;也能是精緻白色碗碟裡,與異國菜式巧妙搭配的台灣氣味。那天,我們坐在街角的咖啡店,和 Liz 聊起未來出書、成立品牌的想法,美食家的自學之路,不只是深究料理,更從餐桌上探索世界,在美食裡品嚐台灣、品嚐生活的滋味。
照片|人間猫攝影(Website / Facebook / Instagram)
場地|Afterhours Caf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