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南印刷廠結識一輩子的伴
時光回溯1970年代的台南,出身經商大家族的張媽,從小就與書為伍,高中一畢業就到印刷廠,認識了身兼企劃、沖印與業務的張爸。張爸對張媽的第一印象,只記得這女生總是騎單車上班、強壯有力的身影,與對攝影技術的連環發問,但他總耐心解惑她源源不絕的好奇心,更因為帶著她學習攝影而開始熟識;後來張爸調職台北,兩人日日寫信,甚至還會錄音寄給對方,「他不在身邊後才發現,原來我會想他耶!」因為距離,而有了想念,從此牽起大半輩子的緣。
婚後落腳高雄,張爸經營的印刷廠,專門製作繁複細緻的立體童書與藝術作品集;張媽為了學跳舞的大妹,經常登台表演需要化妝,但嫌櫃姊化妝太過匠氣,於是四十幾歲的她決心重考大學化妝品系、學習美容彩妝,不僅和女兒同時成為大學生、甚至年年拿下書卷獎,更成為台灣第一位人體彩繪藝術家!在社會風氣還很保守的八零年代,張媽就在文化中心表演三點全露的人體彩繪!也因此,三姊妹從小就在藝術與前衛開放的風氣下耳濡目染,讓她們更能不受限制地堅持想法、揮灑創意,成就現在的田心12號。

願意傾聽擁抱,女兒出櫃反而真正放心
儘管張媽已經是個觀念相對走在前面的母親,但面對大女兒的出櫃,也曾經歷自我質疑與掙扎的時刻。總是俐落短髮的大姊Reishi,國中就剪了郭富城的帥氣中分頭,高中進了女校立刻躍為風雲人物、甚至擁有一票粉絲後援會,更為了活出自我,大學考到遙遠的台北,開學第一天自我介紹就大聲宣告,「我是女同志!」
即使在朋友面前大方表達,大姊卻從未向爸媽正式出櫃;然而觀察細膩的張媽,其實早在大姊高中時察覺,當時張媽內心也會自責,「是不是我的教育方針有錯?女兒才有同性戀的錯覺。」既擔憂地不斷嘗試「導正」女兒的性向,也難過與女兒之間有所隔閡;聽到張媽難得剖白,大姊也心疼張媽一直默默承擔這些痛苦。
但媽媽自責與擔憂的背後,都源自於愛。「因為她是我的第一個小孩,我很認真學習當好一個媽媽。」,總是虔心學習教養的張媽,為了更瞭解女兒、認識同性戀,主動報名父母成長課程,漸漸放下過去的觀念、也放下執著,更能開導張爸。直到大姊畢業經濟獨立後,張媽終於第一次問出口,告訴大姊,「當媽媽的出發點,都是為了讓小孩活得開心。」張媽說,「聽到她真正出櫃的時候,我內心反而放下心,因為總算得到多年來的解答。」
多虧有張媽作為潤滑劑,不只大姊感謝爸媽願意傾聽,也意外為家族開了先例,讓堂兄弟姊妹敢對家人出櫃,張媽還不時幫忙開導其他長輩,如果一直不願意理解接納,只會把孩子推得更遠,「因為我走過,所以我能懂,但當爸媽要學會放下,孩子才敢回到家裡、回到爸媽身邊。」後來回到雲林打造田心12號,張媽更描繪想像,「未來如果鄰近空屋變多,同志朋友可以住在同一個社區、互相照顧。」張媽輾轉過多年的心路歷程,如今語氣豁達,而這份愛,不僅擁抱了自己的女兒,更擁抱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。

返鄉雲林的生活與分享
2012年夏天,張媽生了重病、需要休養生息,全家遷回阿嬤留下的雲林老家,適逢經常投身同志運動的大姊離職,與自創手作品牌的小妹接手整理為民宿,在三合院裡揮彩藝術與自由的創作能量,一同打造出田心12號。現在,大姊和小妹各自返回工作,交由張爸和張媽負責打理,在這個樸實悠閒的農村裡,張媽不僅身體恢復朝氣,樂於傾聽分享的她也成了大家口中的「張老師」,意外實現多年前的夢想,「能夠給別人更多人生的想法,心裡很充實!」也因為開了民宿,張爸笑著說,「最大收穫就是認識世界各國的朋友,還會互相拜訪!」
當我們跟著張媽的腳步,走在院子小徑,一探屋後燦爛奔放的向日葵壁畫,張爸也隨行在後方。早晨陽光曬來暖暖的,張爸和張媽那抹開懷的笑容與不設限的愛,也總是照耀著妳的心房,彷彿打開窗,窗外田裡,就盛放一片暖煦金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