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攝影到繪畫,一步步追尋藝術的夢想
「其實我不喜歡機械,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藝術。」出身宜蘭務農家庭的鄒大哥,順應父親的期許而念了羅東高工機械科,受到在日本學攝影的表哥影響,也深深著迷於捕捉一瞬的快門,當時更打工籌錢,買了人生第一台底片相機,攝影成了鄒大哥的藝術啟蒙。畢業後,讀二專進修機械,更在台塑擔任工程師,往後的順遂前途指日可待,可那愛好自由、隨性不羈的天性,讓心中仍嚮往藝術創作的鄒大哥毅然辭職,回到老家宜蘭鄉下,開了一間映相館,在暗房裡繼續沉浸正片、負片交織的攝影美學。
「做藝術,才是做我自己。」鄒大哥說自己也許承襲了做陶父親的藝術天分,骨子裡對美感有著獨到的靈敏直覺,而攝影漸漸不能滿足對藝術創作的渴望。在一次結束映相館的拍攝工作後,突然無意間萌生了讀書的念頭,那時起,跟隨本心踏上了繪畫之路,35歲才起步的鄒大哥,一提筆,手便自如揮灑,彷彿上輩子就註定與畫畫有所連結,那難以言喻的熟悉感讓他止不住眼眶的淚水,「我一邊哭,一邊畫,我知道這就是我真正想做的。」更下定決心重回校園研讀藝術,經歷三次面試,如願考上了佛光大學的藝術研究所,潛心於熱衷的藝術,也與國內外藝術大家交流學藝,到現在,創作更成了生活重心。
一棵苦楝樹的相遇,長出如今的湖畔之森
離開映相館的事業,頓時一身輕閒的鄒大哥,依舊時常拎起相機,開著小貨車四處雲遊。牆上一幅苦楝樹的黑白照片,娓娓道起湖畔之森的起源。悄然相遇如雪飛花的苦楝樹,就在某次回訪時,在樹旁的廢棄鴨寮,不捨即將被焚毀丟棄的珍貴檜木材,喜愛木頭的鄒大哥和父親一起盡心搶救,「那時候一邊撿木頭,彷彿聽到那些木頭跟我說謝謝。」那份感動至今永存於心,也因為生活多了餘裕,鄒大哥將爺爺留給他的一塊田地,從小樹苗悉心照料,至今長成了一片翠綠森林,我們發現,鄒大哥的名字裡也有個「森」字,鄒大哥笑著回應「可能是命中註定,跟樹就是這麼有緣!」
有了木頭後,才有了如今的湖畔之森。當初買下原本的快炒店,重新整修的契機原本是為了成立工作室,鄒大哥心頭一轉,將那些檜木材當作建材,眼光所見的木頭製物,都出自於鄒大哥之手,以前累積的機械知識,卻也讓他在建造各種家具、地板時得心應手,「有時候人,就是回過頭來,才發現以前學的東西都是有用的。」即便學理工不是人生所願,卻也在追尋藝術之路上,成為築起夢想的助力。爾後,巧遇了來梅花湖旅遊的岱妮,一拍即合的氣味相投,更一口成全岱妮經營旅宿的生活夢想,後來岱妮因家庭因素而歸還,這座湖畔之森又重新回到鄒大哥手裡,用他的美學品味再次敞開大門,感動每一個有緣的旅人。
一期一會,都是因緣
如今作品揚名海外、獲獎無數,更曾遠赴法國羅浮宮受邀展出,鄒大哥質樸謙卑地說,一路上其實遇到許多貴人相助,像是在映相館曾遇過油畫大家趙無極的經紀人,在他的鼓勵下舉辦個人畫展,讓鄒大哥信心大增,更確立了繪畫創作的目標;或是接手旅宿後,接待對面山頭的三清宮道士,玄妙間預知了人生的未來走向,而鄒大哥也透過自己的努力一一實現,「一期一會,都是因緣。」鄒大哥的眼瞳裡泛起了陣陣漣漪,那些人生的意外插曲,彷彿在冥冥之中形成一股溫柔的助力,指引著他向更遠的目的前行。
「我希望能讓更多做藝術的人被看見、被欣賞。」正因為自己正走在藝術這條艱辛的路,深知藝術與生計的兩難,因而將過往的映相館改造成「森之藝廊」,無償提供各方藝術家辦展,就是期望從牆上的一幅畫,讓更多人從作品認識藝術家,蔚為一股恆久的藝文能量,讓藝術的價值落實於生活。
為了能夠全心投入創作,全職成為專業畫家是鄒大哥下一步的人生規劃,慢慢將旅宿的一切交由兒子東翰打理,回到最愛的森林裡,過著專心致畫的退隱生活,繼續延續藝術靈感,做自己喜歡的事,「生命有限,只要想做的事就快樂地去做。」相偕所愛的人,美好地、堅定地,在青山湖畔,揮灑名為夢想的人生大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