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農家少年到科技 CEO
自小在香山鄉下長大的 Ben,家裡世代務農,童年就在田野間成長,也漸漸開啟閱讀的興趣,即使要花半小時的路程,還是讓 Ben 甘願騎著破舊腳踏車,每天沉浸在市區書店裡,從經典文學到自然科學,都為他開闊了知識視野。「人的成長都有上天給的天賦。」中學音樂老師的啟蒙、富有音感的天賦,滋養了他對藝術的熱忱,我們更訝異的是,看似溫和的 Ben,學生時代竟組過樂團、擔任主唱,順著 Ben 的手指看向書櫃旁,「那把電吉他跟非洲鼓都是我的收藏,要即興演奏沒問題!」閱讀和音樂,悄然埋下了往後人生藍圖的伏筆。
雖是農家子弟出身,父母卻未設限 Ben 的發展,讓他能自由追尋自己的道路;而當時,台灣恰逢經濟起飛的蓬勃年代,Ben 以未來出路考量,大專選擇唸電子相關科系,在外商公司的研發部門工作一年後,又繼續在大學研讀進修。相較在幕後做技術,他發現走向台前與人互動才是心之所嚮,於是,畢業後,從業務行銷的基層步步做起,34 歲便成為外商公司總經理,更一路晉升全球副總裁的高位。41 歲時他毅然離開熟悉的外商體制,期望為台灣品牌打入全世界,憑著長年累積的行銷實力,帶領工業自動化起家的四零四科技團隊,將十億營業額擴展至百億的國際規模,步升為全球頂尖的金磚企業,Ben 不只成為公司的核心股東,更擔任領導決策的高階 CEO。爾後又舉家遠渡美國工作生活,當事業邁入人生高峰, Ben 則憶起對家鄉的深厚情感,在 55 歲時決定退居二線,根留台灣,從美國回到新竹開展人生的下半場。

用行動和美學扎根,開拓新竹文藝之風
回歸原點後,為了感念父母的育養和慷慨的處世態度,Ben 以父母之名,創立了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,成為實踐回饋家鄉的第一步。起初以推廣偏鄉教育為主,後來 Ben 結識了許多懷抱夢想的年輕藝術家,眼見他們夾縫於創作和生計的難處,開始轉而支持與陪伴台灣藝術人才的深耕,不僅提供創作基金,也舉辦見學旅行,如到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參訪,汲取國外創作養分。從徵選、實際創作到展覽成果的三年培育,每一步都有計劃、有系統地打造良善的交流平台,如今,鴻梅更成為新竹藝術文創的指標先驅。
當基金會扎穩了藝術的根,Ben 在一次旅行前往東京蔦屋書店途中,感受到書店與當地居民的和諧共生,「一間書店讓在地人感到驕傲,讓旅人不遠千里而來朝聖,所以,一個地方能有人文氣息的空間和體驗是很重要的。」這些念想啟發他回到家鄉後,構築品牌「或者」的文化迴圈,以「或者書店」起頭,在科技之都澆灌一顆閱讀之樹。「科技人的步調都很快,卻對生活的體驗太少,因此我們想做得更多,培養更多人的日常涵養。」以分散式美術館的據點方式,找尋並活化老建築,融入新竹的風土特色,從獨立書店,延伸工藝選品、蔬食體驗等複合人文美學空間,藉由飲食、書籍、音樂和手作,從五感品讀城市風情,創造美感生活的深層體驗,正是 Ben 逐步勾勒的展望願景。

讓在地人驕傲,旅行者憧憬
風,吹動風城獨有的人文風景,品讀城市的下一步,便走進富藏豐沛文化底蘊的舊城區。Ben 和團隊意識到,深入體會到新竹的富饒美好,打造旅宿是必然的過程,因而蘊生了結合閱讀、在地食趣的「或者風旅」。「你可以在這裡經歷過一個下午,看光線變化的樣子,晚上到巷弄走一走,體驗飲食和建築,再住下來,才會對一座城市有了感情。」取名風旅,便是以新竹的特產「風」,串連十四個鄉鎮市的好食好物,緩下旅人匆匆的腳步,細細品味在地書寫的日常之美。
半輩子打滾科技業,如今全心投入文化藝術,身份與心態的跳躍轉變,對 Ben 而言,也有過一段心態調適與掙扎。「科技業要求很嚴謹的紀律和分工,文化事業卻邏輯相反,非常講究自由與創意。」沒有既定的 SOP 可循,讓 Ben 放下科技人凡事精準的執念,以自在安緩的步調,在創意和紀律之間取得平衡,也不停嘗試各種商業模式,讓影響力永續下去,成為新竹文創再造的領頭羊,期許拋磚引玉,讓更多公司企業能回鄉投入地方創生,也不離推廣閱讀和美感生活的本心使命,建立「讓在地人驕傲、旅行者憧憬」的美好所在。
「或」代表多種可能性,而「者」代表人,從人出發,擁抱生活的無限可能,一如 Ben 引用了賈伯斯說的「Connecting The Dots.」,「走過的那些路看起來可能沒什麼意義,但回過頭來,把這些點連在一起時,卻都在人生中有了幫助。」從熱愛閱讀、音樂的興趣,到投身科技業的經歷,看似不相干的兩個點,卻連起了理想的迴圈,漣漪新的可能,而 Ben 也成為那陣風,吹響風城各地的號角,持續為新竹注入文化藝術的風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