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台北大城回到山腳部落
連附於祖靈廣場邊,有著與其他連棟永久屋不同造型的魯魯灣,小木屋斜屋頂下搖曳著淡色圖騰布簾的獨特風情,還佇立著專屬的祖靈柱,「這是我祖父的雕刻,細看彷彿用生命雕進了他的一生。」巴魯真摯地向我們介紹著,而這裡正是魯凱部落頭目的家,角色仍扮演著居民及日常祭典間的重要靈魂,但隨著現代化的時光,過往部落文化逐漸清淡,神秘面紗似乎也顯得更親近了些,甚至成為每個旅人都能拜訪的溫暖之家。
主人巴魯雖承襲著家族的頭目血液,35歲前的環境卻與所有城市人大同小異,出生台北、念視覺傳達設計,畢業後進入大飯店做管理,步調快速的生活與大自然漸漸疏離,山林部落中「頭目之子」的身份似乎從來只是一個代名,不具任何感覺與意義,像個秘密消融在城市的霓虹裡,直到那場大雨,滂沱帶來山坡中的滾滾泥流、狂風侵襲高處原始的部落,電視裡反覆重播家鄉在八八風災下的慘重情景,此時父母的期許加上心底冥冥中召喚的指引,巴魯決定回到原鄉災區幫忙,竟也意外開展了另一段意想不到的尋根旅程,直到如今還能與我們詳細解說部落文化。

山林奇遇,喚回與故鄉的深刻連結
「這裡的晚上真的都沒事做啊!」巴魯笑著回憶起初期以工代賑的日子,他加入了在禮納里部落新址一邊長期生活、一邊支援蓋永久屋的行列,只是山林中的一切都使他陌生,靜謐的夜晚、悠緩的步調,長期累積的環境落差下,返鄉之路對他來說崎嶇而難以適應,然而一切卻在一次與族人前往山林送迎祖靈的過程裡有了轉機,只因那深刻的奇遇——「那時沿路蝴蝶、小鳥伴飛,好像知道我們在送行,空氣裡瀰漫一種奇異的氛圍,各式生靈隨著隊伍的腳步甦醒,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有山中精靈的存在。」古老的傳說重生在巴魯的五感裡,奇幻卻真實的信念像一種奇妙力量,灌注巴魯生命,開啟他與故鄉山林的深刻連結。
那次的奇遇後,過往習於城市喧囂的巴魯開始能在靜謐的山裡尋見歸屬感,更時常一個人跑到山崖峭壁邊的一塊大岩石上想事情,他終於能在遼闊的風景裡自在呼吸,也在大自然的陪伴下反覆梳理自己,開始思考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聯性、能繼續為故鄉做點什麼事情,能量與陪伴如涼快風息,拂過峭壁上男人曾感到格格不入而孤寂的獨自身影。

參與社區,以食材文化復興故鄉土地
「這是我那時和夥伴們一起製作的部落專刊,妳們有興趣可以翻翻看!」因緣際會下,巴魯開始參與社區的營造工作,也激發他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,甚而製作了涵蓋部落組織、器具傳說及飲食文化的部落口傳史書籍,在親身前往山中及探訪部落耆老的過程中,原本就喜歡原住民圍聚吃食風氣及自給自足生活模式的巴魯,更開始有了以傳統食材復興土地的念頭!
相信飲食能夠最直接地傳遞文化屬性,也希望做出真正深入部落,而不只是短視的觀光產業之復興,2016年起,巴魯擁著過往曾在餐廳半工半讀的經驗、大學視覺傳達的專業,加上過往深刻的原住民傳統食材田野調查,開啟了魯魯灣餐廳的經營,食譜則是一邊向部落媽媽討教,一邊上網自學,佐以低油低鹽的健康新式手法創意料理,繼而變化出一道道令人驚喜萬分的餐飲,新鮮又飽含傳統文化的餐桌果然帶動了來訪社區的人潮,也讓巴魯的飲食復興運動有了美好的進展持續至今。
「感謝陽光、土地、水、祖靈。」巴魯在魯魯灣的簡介下這麼寫著,屋裡牆面還張貼著一張張父母及原鄉的照片,復古部落回憶深刻地印在生活中的日常情景;從一個在城市長大、對於部落完全陌生的台北人,到如今利用傳統飲食傳遞文化、找回歸屬靈魂的太陽頭目之子,巴魯的返鄉之旅不僅是一場山林奇遇記,更是一首找回自己的人生變奏曲。